如果把“未来10年”压缩成“未来10个月”,会先做哪三件事?

发布:2025-11-10 2.2K

AI拉高了平均水平的门槛。无论是教育还是营销,关键在于“做深”,专注于热爱的领域

AI与未来的6个问题

周六晚上,“未来硅世界”邀请了祥叔作为分享嘉宾,对6个话题进行了重点分享,向阳、元子、尼克西和我,一起也参与了讨论及相关分享,内容很深刻,启发很大

让AI对内容进行了相关核心观点的精简提炼:


1、最近一次被AI真正“惊到”的时刻或场景是什么?

  • RM论文与Memory体验:在阅读与实践RM最新进展时,体感到AI在“全新文档创作体验”上的突破。它不只是回答问题,而是能主动组织、延展、记忆上下文
  • 语音输入方案:从“语音+GPT-5 Debug”的联动中体会到“傻逼速率→开悟速率”的跨越
  • 主动唤醒的时代:3年前是GPT-3.5的被动工具,如今机器人进入“主动交互”阶段,AI真的开始“会自己找你聊天”
  • Subagent团队的诞生:CC的多代理协作,让AI团队真的能“搞定一件复杂的事”。熟悉与不熟悉的任务处理方式出现了分层
  • LOVOT启示:日本情感机器人LOVOT,让人看到“情感陪伴型AI”的雏形。尤其是老人对机器人的态度变化,折射出未来人机关系的温度
  • 人类成长的侧写:同样的任务在AI的辅助下效率倍增,编程能力、音乐学习速度都出现指数级提升

2、相比三年前,现在日常工作习惯有了哪些显著变化?

  • 心态:从“难度阀门”到“想象阀门”。更看重认知与效率,而非任务量
  • 交互方式:语音输入与AI对话成主流,像在与一个长期共事的伙伴激发灵感
  • 从找工具到造工具:以前搜,现在造。搜索量下降,Raycast、代体等工具让创作更流畅
  • 学习方式的转变:从“浅层消费”到“论文级研究”,AI成为学习伴侣
  • 故事与实践:从AI健身计划、AI写书到自动调配训练计划,一切都变得个性化、系统化
  • 社会节奏变化:效率爆发的时代,成本定义改变。时间成了唯一的稀缺资源
  • 反思:真正的“100倍生产力”并非更快输出,而是花更多时间造工具

3、如果把“未来10年”压缩成“未来10个月”,会先做哪三件事?

  1. 1.机器人生活化:拥抱多模态+开源机器人,让AI触达物理世界
  2. 2.共创与交流:更多与同行碰撞,周末可能就是未来
  3. 3.健康与钓鱼:放慢节奏,重拾“slow is fast”的智慧

AI拉高了平均水平的门槛。无论是教育还是营销,关键在于“做深”,专注于热爱的领域

结构性变化:

  • 生产力变化→生产关系重构→社会关系重组
  • “一人公司”成为趋势。AI的比较优势意味着人需聚焦“为什么”,而不是“是什么”

4、有了AI,对孩子培养的关注侧重点有发生变化吗?哪些素质会变得更重要了?日常与孩子互动或教育过程中,有哪些会刻意不去做的事情?

  • AI已是专家,但人仍需学习“如何学习”
  • 重点不在知识,而在“提问力、判断力、创造力”
  • 父母的角色:不说教,而是激发。三观建设比技能更重要
  • 实践案例:用AI开发刷牙比赛App,让孩子在游戏中自我管理
  • 核心信念:上学不是为分数,而是为了掌握学习方法
  • 幸福的选择权:禁止追求“100分”,而是让“技能与幸福”匹配

“好的品德、AI素养与健康身体,是未来教育的三大基石。”


参考:船长与14岁儿子的对话

  1. 1.培养品味:AI能生成千个方案,但选哪个是人类智慧
  2. 2.学会组局:AI能规划流程,却不懂人性变量
  3. 3.扛得住失败:AI教你效率,生活教你韧性

5、AI时代的就业海绵(外卖/网约车/直播)会是什么?AI时代一定会被大量淘汰的岗位是什么(程序员/分析师/编辑)?

  • 就业海绵:人机协作内容创作、高端陪伴、心理咨询、销售
  • 被淘汰的岗位:中间层分析、纯执行编辑
  • 被创造的岗位:AI运营师、Agent架构师、数据验证师
  • 核心能力:拥抱变化,找到“自己喜欢且能持续的事”

关于程序员的未来之路

  • 自学为主:没有实习机会,倒逼成为原生AI代的创造者
  • 时间尺度拉长:人生百年,关键是找到“痴迷点”
  • 判断力与审美力的崛起:AI淘金与AI垃圾并存,唯有判断力区分
  • 进阶方向:学习架构思维,扩展个人战斗力与协作半径

6、AI进步那么快,有哪些事情依然“人味”依然很重要?

  • 钓鱼、画画、音乐:低压力、长半衰期的创作活动是人类护城河
  • 林迪效应:存在越久的事物,未来越有生命力
  • 跑步与马拉松:逼人自我进化的慢变量
  • 人类的在场感:在AI生成内容的浪潮中,真人的出错反而成为信任标志
  • “手作”的复兴:AI泛滥之际,个人IP与独立品味更稀缺